【安徽日报】2024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在合肥成功召开 安徽实践探索获院士称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4-12-02 10:01:38 文章作者:本站编辑
人工智能在脑科学领域的研发进展和应用前景有哪些?数字人和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如何发展?AI算法何时超越人类思维能力?11月30日,2024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在安徽创新馆召开,两院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合肥,共论人工智能的下一步。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之一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同步在大会上展示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方向。
院士云集 共论人工智能前沿问题
11月30日上午的安徽创新馆路演中心内,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云集,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开展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当天出席活动的嘉宾中,一众院士引人注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从安徽的重大科技活动来看,多位两院院士齐聚的盛况并不多见。也正因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前沿性,以及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探索和推进,让这次活动备受重视。
省科技厅厅长赵明介绍,近年来,安徽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系统推进大模型、大算力、大应用,强化人才、基金、数据等要素供给,全省智能算力超过1.4万P,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飞星二号”接续启动,星火大模型V4.0 Turbo综合性能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释放高质量场景机会近300项、应用模型超过70个,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母子基金投资项目超过27亿元,汇聚48位全国领军人才、9位已经落户安徽。据赛迪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全国排第六位,已成为国家多重战略叠加的重点区域。当前,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统筹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等部署和省政府工作安排,全省正在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设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她恳请院士、专家、企业家继续关心关注、参与和支持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学术探讨赋能企业发展
梁新平是合肥网仪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当天,他在现场仔细聆听院士们的报告,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最新成果。“这次活动院士云集,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作《世界模型与视觉概念学习》报告,认为世界模型的构建是智能体(如自动驾驶系统和机器人)用来感知和理解外部环境的核心;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作《中国算力网与鹏城脑海大模型》报告,认为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生产力,要大力推进中国算力网的建设;华为终端业务集团首席科学家田奇作《稀疏数据的3D/4D内容创作和重建》报告,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3D/4D内容创作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作《数字人和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报告,认为随着数字世界的AI算法开始展现出逼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思维能力,具身智能有望打开AI从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窗口,实现“知行合一”。此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枫对该院在脑科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数据进行发布和公开,包括104个专业数据集,34个数据产品,共计7.67PB的数据量。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的企业,合肥网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已取得良好发展态势。梁新平介绍,我国的科学仪器尤其是精密和高端仪器,长期以来面临着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在2018年时,中国科大团队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和研发成果,开始专注于推进重大科研仪器的攻关。2022年,团队高通量可重构智能网络检测仪研发成果通过科技部验收,具备产业化条件,同时也完成了国家高端科学仪器的课题研究。
“这个仪器主要是用来做网络安全检测的。”梁新平介绍,在开发高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的时候,这样的检测设备将大大提升自主可控度,保障我国网络安全设备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在中国科大的赋权下,2023年11月22日,合肥网仪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并利用研究院的学术、研究资源支持该公司研发和发展,同时在应用场景和市场拓展方面,帮助公司深度对接。去年公司成立时,团队只有3人,一年后的今天,团队已迅速扩大到44人,其中研发人员32人,一年的销售额也达到3000多万元,研发投入达1800多万元,“得益于学校和研究院的持续的科研投和技术积累。”梁新平说,从学到研到产,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安徽在重大科技研发领域构建的良好生态体系,科技成果得以就地快速转化应用。
安徽发力人工智能
除了院士、专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方向外,大会现场还举行了政策推介和合作签约。
省科技厅人工智能处处长陈龙胜为与会者介绍了《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根据《计划》,我省力争到2025年,充裕智能算力建成、高质量数据应开尽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全国领先、场景应用走在国内前列、大批通用人工智能企业在皖集聚、一流产业生态形成,推动我省率先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相关政策实施一年来,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效。”陈龙胜11月30日在大会现场介绍,从算力看,去年4月全省算力规模大概800多P,到今年9月全省算力已达1.4万P。我省还建立了省级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了省级全域算力的调度和使用,方便研究机构、企业等获取和使用算力。
从数据来看,我省推进了公共数据的应开放尽开放,同时还建设了安徽数据交易所,开创了人工智能板块,便于数据确权和交易。模型方面,我省大力支持自主可控的模型的研发,从底座能力、算力到模型本体去年就实现了自主可控,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自主可控通用大模型的省。
从全国战略布局来看,近一年安徽也争取了很多国家战略布局落地,像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包括国家数据标注基地都在安徽布局,“行动方案和政策一年的运行有力支撑了我省抢占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陈龙胜说,下一步,我省将统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正在起草“人工智能+”的行动方案,从行业应用到全局安全同时布局,力争将我省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推到新的高度,助力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安徽发展。大会上,10余家企业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约合作。大会分论坛上,来自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的代表们,围绕智慧健康、多模态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多个前沿热点领域展开研讨。
多领域研发成果显著
在大会现场,记者注意到,我省高校、高能级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批研发成果,凸显了技术成果转化的活力。
在量子人工智能算法方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将量子计算和张量网络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基于量子HHL算法和基于量子张量网络的量子人工智能算法,包括量子大模型、流体仿真、化学反应模型、物理模型模拟等算法,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坚重点项目课题支持。上述算法应用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国产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生命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北京天坛医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全球13个医疗中心,构建了针对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分子亚型特征数据集,据了解,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及青少年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但当前由于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DNA分析技术使得诊断存在较大困难,团队研发了一种结合人工智能(AI)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新方法,能够在术前无创预测髓母细胞瘤的分子亚型,这一突破性进展为髓母细胞瘤的精准医疗开辟了新途径。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陈莉介绍,研究院充分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和有组织的科研,凝练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的标准要求,已组建23支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全链条科研团队。在类脑智能研究、AI基础能力建设和AI+场景应用方面深度布局,已建设四大公共科研平台。其中,脑成像平台正在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多模态、跨尺度、多组学的综合性脑成像平台,为全面解析脑认知功能原理和重大脑疾病病理提供必要支撑。未来,人工智能院将继续发挥高能级平台的带动作用,做好科技前沿哨、场景展示台、产业加速器的角色,通过数据开放共享、项目合作,联合人才培养以及专家智库等方式,促进科学研究、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立足安徽,辐射全国,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安徽将起关键推动作用”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聚合创新,智引未来”,汇聚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共话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安徽可以对全国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认为,大会上发布的脑科学数据以及对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脑领域的先进技术研讨,结合产业应用落地,安徽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得到了良好的构建和发展。5年间,基础性的研究和前沿性的探索,在安徽都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推进,很多高能级的实验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安徽正在形成自己的优势。
“安徽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令全国刮目相看。”潘云鹤说,安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变化也展现了中国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和探索。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引领性技术,安徽走在前列,对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都将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科创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