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5089号
邮编: 230026
电话: 0551-62391679
邮箱: iai@iai.ustc.edu.cn
新雁计划系列科研讲座(持续更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3-15 13:40:13 文章作者:本站编辑
“新雁”寓意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涌现出的锐意进取、具有突出研发潜力的“AI”青年才俊。“新雁”计划,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合肥、聚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相关院校学生,打造“AI”人才聚集的“头雁方阵”。
此次活动全程将邀请20位国家级科研大咖围绕各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科研项目,共同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
视频回看,请扫码。
报告内容:多学科交叉解析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线路图:融合生物、化学、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解析鼠脑、猴脑乃至全身神经系统的线路连接。
报告人:王浩,博士,人工智能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 。负责介观脑图谱成像实验室。长期从事前沿生物医学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组织样品透明化和标记技术及应用相关技术解析小鼠等模式动物的全脑神经环路连接和功能。
报告内容:基于持续学习的无人驾驶报告内容:从当前无人系统感知面临的“三个爆炸和一个不足”的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了感学算一体化的感知智能方案,并介绍了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示范成果。
报告人:张燕咏,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IEEE Fellow(2017年),中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ACM中国理事会副主席,现(曾)任多个期刊的编委,担任了十余次IEEE和ACM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的不同职位,并被长期邀请担任多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报告内容:介绍了团队针对社交机器人多模态信息认知和创作的相关关键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成果在国家舆论安全和流量经济方面的重要应用。
报告人:刘安安,天津大学教授,博导,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所长,先后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长期从事跨媒体计算创新理论研究,并积极探索研究成果与社交网络、海洋、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多应用领域结合。
报告内容:介绍大规模电镜神经元数据处理与分析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以及团队在该方向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最新成果。
报告人:熊志伟,中国科大教授,博导,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摄像学与生物医学图像分析。
报告内容:介绍非可信的人工智能用于要求严苛的智能制造中的“可靠智造”理论和方法框架,及其在解决联宝笔记本产线关键技术问题中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赵云波,中国科大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IEEE 高级会员,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和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标准化工作、智慧教育、云控制等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网络化控制学组秘书长等职务。
报告内容:团队以量子计算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为目标,开展相关量子算法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量子处理器的技术性能,探索在分类、识别等任务中,如何能发挥量子算法优势。
报告人:郭国平,中国科大教授、博导,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科大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A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长江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报告内容:机器博弈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被誉为“人工智能的果蝇”。机器博弈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进行游戏对弈,它是对人类博弈的抽象与精炼,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床。机器博弈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国防、智能交通、城市规划、金融投资、网络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报告介绍机器博弈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课题组在机器博弈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
报告人:李厚强,中国科大教授,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IEE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强化学习与机器博弈、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2016连续4年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报告内容: 介绍普适心理计算的相关背景,研究方向和进展,以及课题组在应用示范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报告人:孙晓,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理解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情感专委会委员,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审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导师。
报告内容: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在脑科学、医学影像和脑机接口领域的交叉研究,聚焦其在脑重大神经疾病上的前沿应用。
报告人:高家红,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大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脑成像联盟主席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及脑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06-2013)、国际人类脑图谱学会(OHBM)主席和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成像学会主席。
报告内容: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脑肿瘤的特异性,对于放化疗敏感度上的独特性,让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在儿童脑肿瘤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报告介绍了团队在相关问题上的探索。
报告人:孙晓艳,人工智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图像、视频编码与处理、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等。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报告内容:报告将分享在大规模视频的智能、高效、保护隐私的行为感知分析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和研究进展。
报告人:张兰,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导,ACM中国合肥分会主席。本科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围绕大数据和隐私安全进行研究,发表论文76篇,其中CCF A类论文39篇,申请发明专利65项。2015获得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ACM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年获阿里巴巴首届青橙奖和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特等奖。
报告内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可以帮助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作为智能教育的核心,自适应学习以在线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等为基础,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方法为学习者智能化地定制教学资源、设计学习策略,实现精准化、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教育目标。本报告将从教学资源表示、学习者认知诊断、自适应学习推荐等方面汇报自适应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技术方案以及相关的应用情况。
报告人:刘淇,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特任教授,博导,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兼任中科大团委副书记、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应用,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优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